
痴心特教愿永世为师
“东方小学徐亚兰、台湖学校张秋艳、培智学校胡玉强……”近日,荣获第十届“运河奖教金”暨“运河育人杯”的10名青年模范班主任名单出炉,每人获奖金3000元。
“引用一位前辈说过的话,如果人的生命有100次,而且每次都可以自己选择职业,那么,我将100次选择教师、特教教师——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。”获奖者胡玉强如是说。
“运河奖教金”是通州民间专门为中小学青年优秀班主任设立的最高荣誉,出资人既不是大官,也不是大款,而是原潞河中学校长方田古,以及他的家人。
□故事
通州燃气公司老领导两次下岗又复职
方田古,原名党乾章,是个有争议的人物,有人说他极“左”,有人说他老右,有人说他既反“左”也反右,持第三种看法的人多数是比较了解他的人,特别是原通县一中(潞河中学)的师生们,认为他是位正直、有头脑、可信赖的好校长。
方田古今年96岁,1943年至1945年任新四军五师育才学校校长,1945年至1966年、1978年至1981年任通县一中(潞河中学)校长、书记。1982年至1986年任北京教育学院顾问,著有《汗滴禾下土》、《访德日记》,编著《天下知音》,策编《事业•科学•艺术》等书。方田古曾经“三落三起”——两次被打下岗位,劳动改造,又复职;一次被调离教育界,弃教从医,又被请回来,颇具传奇色彩。
目前,96岁高龄的方田古和女儿党朝红生活在一起,老人时而明白时而糊涂,明白的时候还惦记着“运河奖教金”评选事宜。
捐书款成立运河奖教金
1995年前后,在友人的建议下,方田古将终身从教的酸甜苦辣、荣辱得失进行了总结,写出了一本书。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题名《汗滴禾下土》并为该书作序,写到:“教育家方田古一辈子为培育人才费尽心血,正像滴汗锄禾、春种秋收的老农,一袭布衣,两袖清风,培育近万学子,何等劳苦功高,何等令人钦敬。”
之后,方田古自己出钱出版,将所售书款5万元全部捐出,在刘绍棠等人倡导下建立“运河奖教金”,并决定每两年评选一次。本金不动,所需奖金全由方田古一家人出。该基金从1996年开始奖励第一批中小学青年模范班主任,至今已是第十届,先后有140名青年模范班主任受到表彰和奖励,奖金也逐年渐增,目前累计发放逾20万元。
简朴生活震撼受助学生
奖励优秀青年班主任是好事,可是为啥自掏腰包?
在方田古看来,每月近万元的离休金太高了,属于高薪一族,所以他不但一直以此激励优秀青年班主任,也长期出资资助贫困学生。
退休后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干部罗敬义,亲见了方田古是如何把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,倾注到下一代身上的:“在一次关协老党员和中学生谈理想的座谈会上,当时已经87岁高龄的老校长方田古谈着谈着就突然站起来说‘上学有困难找我来,我可以给大家点帮助’。老人并不是简单地说说,当即就公布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,他这些年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困难学生。”
考入南开大学的郑俊丽就是众多被资助学生之一,方田古从其上高中一直资助她到研究生毕业。郑俊丽来方田古家看望他时,看到的是一栋七十年代的简易楼,和一个简陋的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,“那些斑驳的家具、高低不齐的大书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还有方爷爷几十年如一日非常简朴的生活,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,我开始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。方爷爷的爱心和富翁们一掷千金的潇洒是不同的,他们是拿出全部的一点点,方爷爷的善举却是尽了最大努力,拿出了收入的大部分捐资助学,更令人敬佩。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不能做到像方爷爷一样,但一定会将方爷爷的大爱传递下去。”郑俊丽由衷地说。
□接力
全家总动员注资奖教金
“遇到一个好老师就是幸福,遇见一批好老师,这个民族才有希望。”方田古的儿子党大建出席颁奖活动,他表示,兄弟姐妹中也有两人从事教师这一光辉的职业,父亲一生对教育的坚守与热爱感染了很多人,家人看得更是真切,不仅无一例外地支持老人善举,更是纷纷参与其中。
女儿党朝红说:“父亲从事的教育不是职业,而是事业和理想。说实话,对每位优秀青年班主任的奖金数额并不多,我们兄弟姐妹,还有孙子女、外孙子女都参与其中,可谓全家总动员,尽自己的一份力。我们希望通过运河奖教金这种形式,将父亲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热爱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”